我们为什么忘不了李小龙?
5035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忘不了李小龙?
1973年,香港,演员和武术家李小龙在为华纳兄弟的电影《龙争虎斗》拍摄宣传片。
copyright © by warner bros.inc.1973
2020年11月27日,是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诞辰80周年的日子。
在世人眼中,他是无所不能的“功夫巨星”,同时又不仅仅是“功夫巨星”,除了武术宗师他更是龙迷们的精神信仰。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MMA之父、武术宗师,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是功夫片的开创者。他将Kung Fu(功夫)一词带入英文词典,美国人称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尊称他为武之圣者,泰国人称他为武打至尊,电影界称他为功夫影帝——他一生参演33部电影、6部电视剧,影迷遍布全球,荣获过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电影巨星奖”等奖项,1999年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
李小龙的人生短暂却引人瞩目,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国际武术界。很多人儿时都曾有个武侠梦,那个时候,金庸先生笔下《神雕侠侣》中的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看得人热血沸腾。斯人已逝,如果李小龙先生还在世,如今已经80岁了。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今天的李小龙将会达到一种怎样的高度?
毫无疑问,李小龙激励了很多人。影迷着迷于他非凡的身体素质,习武者折服于他对格斗艺术的真知灼见,而其他人则从他的哲思中得到指引,将武学中的身心合一,转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东华医院,“布鲁斯”(Bruce)是一名医院里的护士给起的,因为是个好记的英文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1970年,美国洛杉矶,李小龙与母亲、儿子的合影。
摄影师Michael Ochs
年少时期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生活,是咏春拳宗师叶问的门生。李小龙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武术天分,但是他学习武术还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认为他体弱多病,因此希望他可以学习武术进而强身健体。但是学习武术的李小龙却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武术的天赋和热爱,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学有所成,并且在中学的时候自己开创了武术道馆,用于武术练习和传授。少年时期的李小龙还表现出较高的演艺天赋,3个月的时候就参演了著名电影《金门女》的客串,在自己 8岁的时候就主要参演了《富贵浮云》,这一切的经历都为李小龙后来的武术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知名演员和武术家李小龙。
摄影师 Michael Ochs
早年在香港期间,李小龙参与演出过20多部香港电影。1959年,18岁的李小龙到美国留学,留学期间,他开设武馆授徒边磨炼武术,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国电视剧,努力改变亚洲人在美国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龙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为题材的动作电影《唐山大兄》大获好评,迅速展开其知名度。此后他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此4部半动作电影震撼了整个影坛,而且在国际上迅速声名鹊起。
1971年,香港,衣依和李小龙在拍摄电影《精武门》。
摄影师 Michael Ochs
1973年7月20日,32岁的李小龙于参与演出《死亡游戏》期间,猝死于绯闻女友丁佩在香港九龙西九龙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极大震撼。李小龙的一生短暂却传奇,其去世后依然声威不减,他的银幕形象对全球华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响力,他的名字是武打电影甚至是中国武术的象征,电影亦带有中华民族主义色彩。
李小龙带领香港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香港电影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技术和观众,并为香港电影在1980年代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东方好莱坞奠定基础。而他对中国功夫的推广,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扬眉吐气,让外国人逐渐开始喜欢中国的功夫和文化,也让功夫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1970年代,知名演员和武术家李小龙。
不仅如此,李小龙同样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事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的弟子鲍勃·布雷默曾说:“你提出的每一问,他无须深思熟虑,脱口就能作答,言简而意赅。如果他发觉你有心事,也总能对症下药,他似乎永远有办法拭去你的‘心魔’。譬如李小龙能注意到你心中的恐惧,并说:‘噢,你要是怕它,不如这样来看待它……’他会彻底改变你的想法。”
1971年,香港,李小龙和韩英杰在功夫片拍摄中的经典场景。
摄影师 Michael Ochs
李小龙最爱给新入门的弟子讲授“空杯”的故事:曾有一学者去向禅师问禅。禅师说话时,学者频频打断他,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禅师止语,转而为学者敬茶。他不断地往茶杯中注水,直至杯满而溢,仍不停手。“停,”学者出言阻止:“茶杯已满,盛不下了。”“你正如这只茶杯,心中满是杂念。”禅师答道,“你如不先倒空自己的杯子,如何喝得了我这杯茶?”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龙争虎斗》中,李小龙也有过如是台词:恰似一根手指指向月亮,千万不要一味盯着手指,而错过天上美景。
1970年代,李小龙经典动作大片《龙争虎斗》电影剧照。
摄影师 Michael Ochs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处应顺势而为,妄图与之对抗只会自损。不论言语如何兜转,所谓困难,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特殊遭际,而是普天下人人都要面对之事……绝不倒下,这就是它给人的启示。走下去,看看崭新的景象;走下去,看看鸟儿展翅飞翔;走下去,将妨碍你感受、妨碍你抒怀的一切都抛诸脑后。”李小龙在他的自传中如是说。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李小龙和父母在九龙湾的合影。
摄影师 Michael Ochs
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他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儿、1969年1月4日致张卓庆、1972年8月12日致水户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这四封信堪称李小龙的微型自传,读来让人深思和激赏。
这些信札中,一是保存了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考过程;二是有诸多好莱坞与港片的幕后故事;三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美国亚裔群体的生活场景和奋斗经历;四是使站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龙更加形象立体,他的思考与创造对今天的世界仍有借鉴意义。
《李小龙信札》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在这些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龙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通过他的亲笔,我们得以领略一代传奇巨星光环背后那兴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满个性的奋斗历程。
《李小龙信札》书封
致李俊九 1969年3月4日 星期二
致俊九先生:
此番来函目的有二:一、炫耀下我的打字机;二、跟你讲讲我在西部的近况。
上星期五,我、柯本和斯特林一起开会讨论了一下我们的“Leng”计划。所谓“Leng”计划,是代指我们筹拍的那部功夫电 影 。“Leng”是个中国字(即粤语“靓”字的发音),意为漂亮。总而言之,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剧本我们决定不让斯特林的侄子马克(Mark)执笔了,斯特林也无甚异议,他和柯本都同意另请一位专业编剧来写。等剧本一出来,我们就会加快进度。
下星期我们还会再开一次会。一切都很顺利。此外,斯特林还在筹备另一部电影 —— 一部日本武士片,他想请我出任联合制片人和技术指导,柯本没准也会参与拍摄。为此,我们会在日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拍摄。要是进展顺利,这部片子不出六个月就能正式开机。然后就轮到我们的“Leng”计划了,它真的很美很美。
虽然米高梅电影公司不太满意我的要价,但我可能还是会去参加新片的巡回宣传(米高梅电影公司希望李小龙出席电影《马洛》的媒体见面会,他在里面客串过一个角色)。到时候再看吧。倘使我真会去的话就叫上你,尤其是接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这样你可以顺带推广一下你的道场。
朋友,记住,有志者事竟成。胸无大志是一个人最大的罪过。有多大志,成多大事。你绝对有潜力。回头看看你所取得的成就——去他妈的鱼雷,全速前进!
对了,《黑带》杂志来电咨询了一些你们道场的详细情况。我补充的那些信息绝对能让你们那儿成为最棒的道场,你大可放心。你不惜为道场的装潢斥下重金,光是场地的月租就差不多高达三千美金,诸如此类的事我都跟那个助理说了,具体已记不真切。
迪尔格达(路易斯·迪尔格达,Louis Delgado,美国空手道冠军,跟着李小龙学过一阵子拳,曾在纽约大赛上击败查克·诺里斯夺冠)在这儿开了一所武校。他下星期会去参加帕克(埃德·帕克,Ed Parker,被誉为“美国肯波空手道之父”,是北美地区最有分量的武术家之一)锦标赛,还有乔·路易斯也会参赛。路易斯最近想成为一名职业拳击手。
就这样吧,朋友,请多保重,代为问候韩松(音译Han Soong)及其家人。
对了,小“abagee”最近怎么样?
小龙
在华盛顿举办的李俊九武术锦标赛上,李小龙受邀为一名年轻武师颁奖,站在人群中央手持麦克风者即为李俊九。(Jhoon Rhee,1932—2018,被尊为“美国跆拳道之父”,是李小龙的好友。李小龙曾多次前往华盛顿出席李俊九的武术锦标赛,也时常致函李俊九,鼓励他落实了诸多武术规划。)
文 康荦
编辑 韩哈哈
策划 刘艺琳
图片提供 视觉中国
图书资料提供 后浪出版公司
文那:寻找容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