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丝洞》87年后回中国老胶片守护国族记忆
5080
[ 摘要 ]失传87年,却在挪威失而复得的老电影《盘丝洞》日前正式回归中国,举办了首场放映,给我国电影史的研究工作带来巨大意义,老胶片在中国的修复和利用问题也前所未有的受到瞩目。
失传87年的老电影《盘丝洞》4月15日举行了首映
失传电影《盘丝洞》80多年后挪威重映
2'19''
33029
收起 推荐视频: 自动播放
正在播放
腾讯娱乐专稿(文/沙丹 策划/宋小卡)
2013年9月底,被认为已经失传了80多年的中国老电影《盘丝洞》的拷贝,在挪威国家图书馆被发现了。彼时,我们曾经独家连线挪威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Tina Anckarman,为我们讲述了《盘丝洞》在挪威被发现的过程和胶片状况。(点击观看:失传80年老胶片《盘丝洞》挪威重见天日)当时Tina表示挪威国家图书馆将对胶片进行物理修复,并准备将该片的数码拷贝赠送中国。2014年4月15日,这部令电影研究者和资深影迷们“喜大普奔”的国宝级老电影,终于回归中国。
《盘丝洞》中国首映现场
失传老电影《盘丝洞》国内首映
4月15日晚,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映了一部特殊的影片。影片拍摄于1927年,由上海影戏公司摄制、但杜宇执导,当年放映时曾轰动一时,该片在国内已失传多年,无任何拷贝或残片。2012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偶然发现该片的拷贝,而且很可能是现存的唯一拷贝。2014年4月15日,挪威国家图书馆向中国电影资料馆赠送了《盘丝洞》复制拷贝,并举行了中挪《盘丝洞》研讨会。
当晚,中国音乐学院的金野教授为这部87年前的电影进行了现场钢琴配乐,包括演员六小龄童在内的将近600名观众第一时间目睹了这部失传老电影的风采。影片如今看起来,仍然时尚、香艳,充满实验色彩和超前的想象力,而粗糙的造型风格,和演员们幽默浮夸的表演,更为影片凭添了许多喜剧色彩。观影现场,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引发一阵爆笑声,尤其在蜘蛛精被孙悟空的三昧真火烧回原形时,屏幕上出现了“只为了情欲一念,卒至自焚终身”的大字,引来无数掌声和笑声!
87年后的观众普遍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奇葩佳作,而作为一部20世纪20年代就存在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更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工作有着巨大意义。而借《盘丝洞》回归的春风,和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环境,电影资料馆也顺势推出了近年来精心修复的一批老电影,包括《神女》、《小城之春》、《青春的脚步》、《关连长》,这些珍贵的老胶片,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一一放映。
《盘丝洞》回归唤起了我们对80多年前上海电影业繁盛时代的幻想
老电影保存的意义:守护文化记忆
电影,历来是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最好的记录者,而老电影的保存,则是如何将文明传承的关键。
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电影资料馆都肩负着电影影响档案保存的任务,而电影影像档案的保存,也是每个电影资料馆的第一要务。一个电影胶片在完美的保存条件下,可以千年不朽;一般情况下,一百年前的被妥善保存的电影胶片今天都是可以被放映的;但是,电影胶片也非常的娇气,如果保存不当,它理论上的“千年寿命”将立减为4年。
过去多年来,各国都有无数电影因为保存不当而遗失,电影胶片一旦遗失便永远地走进了历史,给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今天的研究人员也只能通过文字档案进行揣测式研究,效果无疑将大打折扣。
《盘丝洞》的发现,甚至可以改写我国电影史
老电影保存的条件:恒温恒湿 花费巨大
早年间的电影胶片是硝酸片基,很容易着火爆炸。当易燃胶片被淘汰后,各国换以醋酸片基或涤纶片基为主的安全胶片,爆炸起火的隐患减少了很多,但不能完全制止它们酸化、变质。因此和人一样,胶片避免不了走向衰老和死亡,电影档案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提供较好的保存条件,让胶片延年益寿。胶片有起火爆炸的隐患,适用于暗光保存,各电影资料机构为此均修建了坚固的库房,更有甚者如著名的法国电影资料馆,更利用山间废弃的防空洞作为库房。保存时将安全胶片和易燃胶片分开,后者通常采用小库间隔离保存,以防止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
恒温恒湿是胶片保存的另外一个关键指标,温度自然是越低越好,但囿于财力条件,这个指标各个电影资料馆有所不同,即便是同馆内依据电影胶片的珍贵程度,“待遇”也有所不同。笔者曾经拜访过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电影资料馆,他们对普通发行影片保存室温约14-15摄氏度,湿度为50%;比利时自产的影片和一些的比较重要的影片,存储温度在4-5度,湿度35%。所有库房的温湿度都有自动测试仪辅助检查,随时可以做出调整。一般来说,重要影片的彩色负片待遇最高,比如台北电影资料馆的松林片库,对于某些重要素材建有-18度的低温冷冻杀菌室,是绝对的VIP待遇。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胶片保存条件也是非常好的,它包括北京的拷贝片库和西安临潼的底片片库。过去的老库房室温恒定在10度左右,近两年建设启用的新库房则能保持在5度左右,湿度35%。这个指标比欧洲著名的法国、比利时两馆的级别都要高,而为此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北京西安两库每年光电费消耗就达到3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以说,维持一个电影资料馆的正常运转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也不是每个国家地区都能有电影资料馆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近年来已经修复了许多珍贵的老胶片,并不定期公开放映
老电影的修复与利用:广电总局拨款2.8亿抢救电影档案
电影修复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由于即便妥善保存,电影胶片在时间流逝的进程中也难免出现酸化、变形、卷曲、褪色等各种物理化学病症,因此使用数字化技术对电影影像档案进行拯救已经成为了新世纪以来各国地区电影资料馆的共识。在我国,这项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的。是年,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在5年内拨付2.8亿元人民币用于电影档案的抢救性修护工作中来,力度之大为全世界同行所瞩目。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重要性的工程,电影档案数字化转换工程和电影数字修复工程。
从2009年精致修复的第一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中国电影资料馆已经完成了一百余部经典电影的精制修复,比如《红侠》、《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祝福》等等。这些影片除了满足我们日常学术放映的需求,还会在每年10月27日“世界视听遗产日”特别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公开放映,并参加了多次海外华语经典影片影展,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普遍肯定。
老电影修复技术:数字格式代替胶片投入放映使用
电影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是两项工程的基础性工作,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的两万多部华语电影转为数字格式,清晰度为2k,载体包括HD带、D5带或DCP数字包等等。这当中保存质量较好的影片,可以直接代替胶片投入放映使用,我们从2011年年底开始增开“国片专场”,2013年增开“怀旧专场”,基本上都是使用数字格式向公众放映,以减少对电影胶片的磨损消耗,放映质量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同时也极大地节省了放映员的工作强度,使得多厅同时放映成为可能。
另一项电影数字修复工程近年来更日益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瞩目。这当中基本又分为两种情况:一般影片采用机器软件自动修护,迄今完成的数量在3000余部;对于重点影片则要采用手工精制逐格修复,这是当今最复杂的修复方法,因为一部影片动辄就有十几万帧的画面,因此往往一个修复团队一个月只能修复一部重要电影。其操作流程主要如下:
1. 素材的整理:将修复所需底片准备妥当,安全运输至修复场所;
2. 素材的清洁:通过超声波水洗方式进行胶片清洁;
3. 素材的扫描:通过扫描记录仪进行底片扫描,并输出至硬盘阵列;
4. 数字中间片颜色校正阶段:由于年代久远,胶片本身会有褪色等现象,调色人员要对影片进行颜色校正。
5. 数字中间片修复阶段:使用自动或手动放映,去除脏点、划痕、抖动、闪烁等问题;
6. 声音的扫描及修复阶段:抓取声音的数字格式文件,并通过音频修复设备进行声音降噪及还原;
7. 声画合成工作:将修复后视频及音频成品合成;
8. 影片的输出
将合成好的数据进行输出到磁带库进行保存,并进行DCP打包(院线统一格式)及转录HD-D5、或HD-SR高清录像带进行鉴定及转码工作。
最后还要强调说明的是,虽然数字技术给电影档案的修护和使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胶片载体的电影保存仍然是各国电影资料馆最通行的方法。诚然数字电影保存有轻便、廉价等大量优点,但或许它最致命的缺点在于:和胶片片格上真实存在的一帧帧图像不同,数字保存没有真正的图像,而且它升级换代得太快,还没有接受住历史的考验。一个今天放映顺畅的数字硬盘,五十年后谁能保证它还能放出来?因此,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至今仍然把“胶片长存,勿毁它们”这句话作为各国电影保存最神圣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