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系列剧11年历程,对历史正剧重返C位有何启示?

4037

发布:2022-01-18 23:19:06  来自 牛奶煮萝莉 女儿家会员

原标题:“大秦帝国”系列剧11年历程,对历史正剧重返C位有何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正剧向来是国产剧的重要分支。遗憾的是,《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这样的爆款已经缺席荧幕太久了。是市场不灵了吗?还是观众不爱了?个中缘由,值得深思。大秦帝国系列剧自首播至完结,历时11年。这在近几年的国产市场实属罕见。那么,这个大IP如何坚守初心?11年发展历经怎样的市场和播出环境?《大秦赋》热度、收视一骑绝尘,口碑却高开低走,为历史正剧的创作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收视热度高,口碑却遭遇过山车?  

 从2009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拉开帷幕,到2013年的《大秦帝国之纵横》、2017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再到2020年的《大秦赋》,大秦帝国系列剧通过恢弘壮丽的气势、波澜壮阔的基调,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建立秦朝,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但豆瓣评分只能佐证剧集口碑,而收视率和热度则代表着度量衡的另一端。其中,收视率取决于剧集的亮点。亮点越多,吸引力越强;热度则取决于话题量和讨论度,以及能否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从这两个维度看,《大秦赋》无疑是佼佼者。这部剧收视率在同档期剧集中排名前二。从网络播放指数来看,《大秦赋》热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剧集。

 综合豆瓣评分、参评人数、收视和热度来看,《大秦赋》在小圈层内引发了不少争议和不满,失去了部分垂直受众。但相比前三部,它的“破圈”渗透力度更强,拥有了更宽广的受众群,也赢得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可以说,《大秦赋》的优势和短板同样明显。这部剧是西安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原作者孙皓晖终止合作关系,自己组建团队打磨的原创剧本。虽与前三部不是“同根生”,但内容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首先,剧集延续了前三部的正剧风格和史诗格调,描绘了秦始皇嬴政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基本做到了尊重史实,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次,服化道走心,精益求精的士兵着装、发髻和武器,被誉为“在逃兵马俑”。第四,宏大的战争场面,一扫穿越剧、架空剧五毛特效的“塑料感”。最后,演员演技出彩,张鲁一、段奕宏等主配角演员在V榜的排名十分靠前,凭借嬴政、吕不韦人气大涨。

    ‍      

 开播后口碑下滑主要是因为:一,张鲁一的“跨年龄”表演部分观众并不买账,40岁的张鲁一出演13岁的少年嬴政缺少“说服力”,但后期他凭借演技逆风翻盘。二,部分热衷男人戏、权谋戏的观众被宫廷斗争和女儿情长劝退。三,一些细节存在情节拉胯,台词不考究,例如,嬴政对着吕不韦的那句“浪迹天涯”曾引发全网群嘲。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与角色短暂的不适配、部分细节拉后腿对于《大秦赋》来说,是瑕不掩瑜的。这部剧增加女性角色和情感戏篇幅,或许是出于市场方面的考量:其一,得女性观众者得天下。从玛丽苏剧到大女主戏再到耽美戏,无不是牢牢抓住了女性观众的心,赵姬和华阳夫人的精彩博弈、嬴政爱上楚女芈华类似桥段,可能是《大秦赋》试图讨好女性观众的一种尝试?其二,流量为王的时代,没有CP线的严肃正剧很难赢得话题和口碑。

    市场变幻莫测下,大秦帝国IP的变与不变    

 从体量上看,《大秦帝国之裂变》公映版28集,完整版51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央视版43集, DVD版51集;《大秦帝国之崛起》央视版34集,网络版40集;《大秦赋》却长达78集。剧集播前半段一直在讲述嬴政收回王权,快到最后了才开始搞事业,这样的叙事编排,对于资深“秦粉”、深度剧迷渴望看到秦王扫六合、秦始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情节有一定“脱节”,剧情和受众期待不符合,引发了讨论。

 从出品公司来看,大秦帝国系列剧11年的成长史,也映射出传统卫视的没落和视频网站的崛起,是视频网站从研发到制作,涉足整个内容产业链的写照。“裂变”由陕西国风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首播打响品牌之后,“纵横”集结了多家公司参与创作,不乏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崛起”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这家公司是大秦帝国系列剧的最强后盾。如今播出的《大秦赋》,腾讯亦成为其出品方。视频网站入局影视创作,增强了影视创作的商业属性,疏通了产业链条的诸多环节,但也转移了话语权重心。

 与此同时,播出平台从一剧四星到全网开花,大秦帝国系列剧的排播也折射了市场环境的变化。2009年,《大秦帝国之裂变》错失央视,在陕西、东南、河南、河北卫视同步首播。2015年之前,国内一直沿用“4+x”模式,即4家左右的卫视频道联合若干地面频道,打造成买剧联盟,共同分担购剧成本,同时首轮播放。这样的购剧模式,为电视台节省了成本。《大秦帝国之纵横》于2013年在央一播出后,“裂变”在第二年登上了央视。从2017年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到2020年的《大秦赋》,其播出模式无非是央视+视频网站,值得一提的是,《大秦赋》还在中国台湾地区的Litv上线了。

 不止播出平台“与时俱进”,大秦帝国系列剧的内容团队同样“稳中有变”。只有第一部“裂变”由原著作者孙皓晖担纲编剧,第二、三部由张建伟担任,他也曾操刀过《走向共和》《朱元璋与沈万三》《锦衣卫》《努尔哈赤》《天下普洱》等剧。第四部《大秦赋》是原创剧本,并非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的延续,所以在编剧一栏集结了5位选手。导演方面,第一部由黄健中、延艺,其中延艺也参与到了《大秦赋》的创作,而“纵横”和“崛起”均由丁黑导演执导。他的代表作有《玉观音》《那年花开月正圆》《亲爱的自己》等等。

    立足当下,历史正剧如何奋力前行?    

 历史正剧曾有过辉煌的发展高峰,诞生了《武则天》《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成吉思汗》《天下粮仓》《走向共和》《贞观之治》等经典。曾经的央视,几乎每年都要推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历史正剧。那么,历史正剧是何时开始遇冷的呢?大概是2007年前后,这时期的《大明王朝1566》《贞观长歌》《卧薪尝胆》《大秦帝国之裂变》等收视率遭遇滑铁卢,标志着历史正剧的没落。

 随后,电视剧市场被仙侠剧、宫斗剧、玄幻剧、偶像剧轮番收割,严肃的历史正剧逐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网感”和娱乐性的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穿着偶像剧外衣的宫廷剧:或是架空历史,突出权谋;或是模糊人物,戏说历史;或是历史外衣,言情内核。在三种类型并驾齐驱的垂直下发展轨迹之下,如何突破传统视角、以差异化内容突破传统历史正剧壁垒,赢得各年龄段受众,成为困扰不少创作者的难题。《大秦赋》融入宫廷斗争、儿女情长等元素,能看出制片方在商业化上的创新尝试,但最终效果却吐槽与褒奖齐飞,认可与否定并存,虽然拓宽了受众,却陷入了口碑流失的窘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在史上最严古装令出台后,让历史正剧雪上加霜。古装正剧从筹备、立项到审查、播出,每一环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大宋宫词》《长安天下》《江山纪》《曹操》等多部古装正剧都在“待播库”。在不断遭遇“延播”窘境,档期变幻莫测的态势下,危机重重的历史正剧能播出,即胜利。

 历史正剧命途多舛,不止表现在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同时面临市场和政策双重风险。更体现在资本和受众层面。首先来看前者,资本倾向于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比如前两年扎堆的“大IP+小鲜肉”,而历史正剧内容体量大、制作规模大、剧本要求高,这就要求制片方投入更多成本。为了拓宽市场,《大秦赋》采用现代文为主的台词设计。这样的做法,有人认为古香古色的风韵,但也有人觉得,更贴合市场本身以及受众需求——向商业化做出妥协,是冒险之举。倘若不尝试,很可能像前三部那样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最终,高开高走的收视率与热度也佐证了历史正剧商业化的可行性。

 从受众层面来看,历史正剧的受众是否正在流失?这似乎是个伪命题,但不得不承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观众群体的愈发年轻化、圈层化。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短平快”的“爽剧”无疑更容易击中观众嗨点。而需要沉下心来认真追剧的历史正剧有一定受众壁垒。讲好历史故事,借助不断发酵的话题打破圈层壁垒,《大秦赋》剧情向话题、演员向话题、角色向话题、制作向话题……花式登上微博热搜,“收割”流量。这也说明,跳出剧集本身,瞄准多维角度,成为行走的“文化符号”,是多维破圈的关键所在。

 最后,从大秦帝国系列剧11年的发展征程,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正剧虽然在数量上锐减,但在质量上却日益进步,无论是过硬的制作班底还是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对历史的精准还原等方面都做到了日臻完善。正是不断提质增效的精品,让观众在大浪淘沙中,审美能力大幅提升,对历史正剧的品质、艺术性和思想性越来越挑剔。当历史正剧与观众审美弯道相遇,包括历史正剧在内以品质为卖点的小众剧,都将迎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