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大佬批电视剧产业资源疯抢1/4产量无市场
1989
电视剧市场无序增长 《我的孩子我的家》精心打造
22 日起,在辽宁卫视热播的《我的孩子我的家》,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和谐日子,讲成了意外不断的悬念故事。一家人遇到困难雷厉风行的解决方式,算是给近些年拌嘴惹事式的家庭剧来了个反吐槽。华谊工作室选择这部剧,作为 《夫妻那些事》(观剧)之后家庭系列的延续,正契合了辽宁卫视的 荧屏“成长季”。 对自家作品信心十足的华谊兄弟电视剧事业部总裁杨善朴,不仅谈到了和辽宁卫视的合作,还对电视剧产业无序增长,造成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忧心重重。
《我的孩子我的家》 成长季对号入座
华谊:拒绝快餐 辽视播出:对台选剧
华谊《我的孩子我的家》打造悬念化家庭剧
《我的孩子我的家》中,不仅孩子面临成长的烦恼,萨日娜( 微博 )饰演的母亲同样不断升级自己的教育方式,正契合了辽宁卫视的荧屏“成长季”。一家人的遭遇,开播之初惹来观众一片质疑:世界上所有稀奇事都让几个主人公赶上了。如今播出过半,却有更多观众开始表示,这家人身上有太多熟悉的影子,“从几个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不懂事。”
面临当下谍战、古装、时尚类型的连番轰炸,华谊在推出“白骨精”家庭剧《夫妻那些事》后,出人意料地打了个题材“回归战”,与向来选剧暗藏玄机的辽宁卫视不谋而合。据辽宁卫视的工作人员透露:“我们会更多选择现实题材的故事,不会盲目跟随大热的题材,因为电视剧要靠故事吸引观众。”谈到选择这个传统题材是否承担着收视风险,制作人葛卫东并不担忧:“这部剧不是快餐文化,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杨总则坦然分析,戏剧的类型都是固定的,“大家都是相同的题材,只能说谁拍的更好,谁的角度看问题更特别。我们有能力把任何题材的电视剧拍好,我们不回避任何题材。”
现在一部大戏几家卫视联合播出的现状,一度引来各方讨论。作为出品方,杨总透露,一部剧如何选择播出平台,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细化分析,“根据每台的排播规律,每一个季度都有分析。所以,辽宁卫视播出《我的孩子我的家》,就是了解到卫视观众群体的需求、口味,去迎合去对口。”
电视剧制作:市场无序 资源疯抢不造星
生存环境:自杀式混战
辽视《我的孩子我的家》延续成长 与华谊强强联手
辽宁卫视选择《我的孩子我的家》,也是因为发觉这部家庭剧风格的“反常态”。剧中幺婶为了保护长子而决定抓阄的这场戏,改变几个人一生的命运。“谍战剧之父”毛卫宁导演采用了大量谍战片中常用的仰拍及俯拍、局部特写,镜头剪切及闪回,在家庭剧中营造出了凝重悬疑的氛围。而萨日娜和刘佩琦的演出,正如杨总所说:“咱们的电视剧很多时候还是看重老戏骨的参演。”华谊兄弟从《士兵突击》开始,打造了王宝强( 微博 )、陈思成( 微博 )、李晨( 微博 )、张译( 微博 )等多名当红电视演员,称得上是最成功的“造星”工厂。但这样的成功案例太少了,杨总犀利举例:“韩国日本的电视市场,两三年就能制造出一批明星”。
聊到现在看似繁荣的电视剧市场,杨总道出了行业的隐忧,一年有 20000 多部电视剧同时供采片方选购,而电视台只有 6000 部需求,产量过剩源于行业的无序增长。行业内缺乏制约造成的资源浪费,形成的是“自杀式”混战。针对良莠不齐的电视剧作品产出,杨总分析到:“资源有限,大家疯抢。韩国日本电视剧的单集投入,是我们的数十倍。而这边就那几个演员轮番争着用。造成编剧、导演、演员串戏赶场,真正拿得出手的电视剧当然就少了。太多不称职的人滥竽充数,要不观众享受的应该是更好的。” 有人理解电视剧和电影这两种产品的概念时,觉得电影要比电视剧高级,针对这个说法,杨总表示:“只能说电影受众群比电视剧受众更年轻化、更能消费。做好电视剧是伟大的,一部剧的受众有几亿人,观众对生活的理解来自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