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中影进上市初审垄断业务定价将有新变局
402
资本市场助力影视产业格局变化引人关注,多项垄断业务如何定价
垄断影视行业众多链条的中影股份和上影股份整装待发,等待进入A股市场。
根据2013年1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最新IPO申报情况,排队等待IPO的882家企业中,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影股份)与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影股份)在2012年12月同期进入IPO初审名单,上市地点均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主承销商分别为中信建投证券与中金公司。
“中影股份2012年的审计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净利润肯定是亿元量级。”一位接近中影股份的人士表示。
按照目前A股市场的市盈率估算,中影股份IPO的募集资金规模约在30亿元至40亿元。
“询价时如果市盈率低,可能会减少募资规模,但肯定比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民营企业大。”这位接近中影股份的人士称。
2011年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影集团)的营业收入则达到20.1亿元,净利润为1.94亿元。上影集团总经理任仲伦更明确表示,上影集团上市将分两步走,第一阶段以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作为上市主体,下一步再整合制片、媒体、技术等相关板块的业务及资产。
影视业的两家国有航母凭借多年垄断树立了市场强势地位,未来资本市场的助力将进一步改变影视业格局。
垄断利润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上市的谋划布局已有多年。
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就一度酝酿携旗下资产赴港上市,但最终因当时国家政策对外资进入内地影视业的限制而搁浅。2007年,中影集团上市计划重新启动,作为体量庞大的国有文化类企业,开始进行漫长的结构改制、资产评估与内部理顺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中影股份是由中影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600037.SH)、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000917.SZ)七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金14亿元。
其中,中影集团持有中影股份93%股权,其他七家公司各持1%股权。根据歌华有线2011年1月4日发布的投资中影股份公告,歌华有线出资额为2130.79万元,占股1%。据此估算,当时中影股份的整体估值约为21.3亿元。
大股东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组成,总资产28亿元,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中影集团拥有国家赐予的两项垄断性业务足以令同行望其项背。
一是外国影片的引进和发行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惟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并且,中国目前只有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夏)具有进口分账片的发行权,而中影集团亦持有华夏11%的股份,仅次于最大股东中国广播电影集团持有的20%股份。
二是中影集团所拥有的电影频道(CCTV-6)平均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央视各频道的第二名。
据了解,围绕两项核心资产是否装入上市公司各方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一位曾参与过中影股份改制的人士表示,中影股份上市过程之所以耗费五年之久,就是要梳理清楚什么是经营性文化资产,什么是非经营性文化资产。
中影集团独享进口片红利,不仅不利于电影进口和发行的市场化,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讲,也容易出现利用进口影片来挤压其他影片的非正常竞争手段。该人士表示,“按道理来说,外片引进、发行,与电影频道一样,都是国家赋予的非市场化业务,不应放到上市资产中。”
一位知情人透露,在2004年中影集团首轮上市材料中,外片发行因与电影频道一样属于“非经营性文化事业”,没有置入上市资产中。但在最新的上市材料中,这块业务又被圈入上市资产,极大地提升了中影股份的利润。
据北京市环保局2012年2月8日发布的关于对中影股份《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公示》显示,中影股份旗下有47家子公司,但不包含电影频道业务。
一位接近中影的人士表示,外片发行业务放在上市资产中,而电影频道还是留在中影集团中。“电影频道只是中影集团下的挂靠单位,实际管理是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负责,所以没放在中影股份里面;而且中影集团有的只是电影频道的经营和广告,属于媒体业务,不是电影业务。”
财新记者获悉,中影集团置入中影股份的资产涵盖了电影工业全产业链,从制作、发行到院线和影院,以及影视基地。其中外片发行仍是中影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某些年度贡献的利润甚至超过40%。另外包括影片的发行收益(非外片部分),电影的制片以及投资收益,设备器材的租赁以及影视基地。
不过,随着进口电影发行业务市场的开放,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在未来冲击中影股份的利润。
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而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不过,中影集团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肯定地表示,中影股份2012年业绩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比2011年更好。
该人士解释,虽然美方分账比例增加了12%,但因进口片数量增加,因此整体票房也大幅提升,所以,从绝对量上算,票房分账损失由发行收入增量弥补。
中美谅解备忘录还表示将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行进口片的机会,不过并没有时间表。分析人士指出,届时中影股份的垄断优势将被重新定义,早先中影股份的投资者无疑相当于抱着一颗“定时炸弹”。
博纳影业(BONA.NASDAQ)总裁于冬对财新记者表示,放开进口影片专营权是迟早的事情。“现在国家赋予了中影外国影片独家引进权和发行权,这不符合WTO谈判时我国对世界市场的承诺,需要根据国情逐渐改进。”
布局渠道
中影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对于进口影片发行权的放开,中影集团事先已经进行了准备,提前通过资源布局,替代行政优惠,继续获得竞争优势。
在发行渠道建设上,中影集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数字发行公司,增长迅速,中影集团已经占到全国数字影片发行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国内80%的影院屏幕已经采用数字屏,因此中影集团拥有全国发行市场70%左右的份额,处于非常明显优势。
据国内领先的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的统计,中影集团2012年共发行158部影片,比第二名到第五名的总和还多。“即使将来民营开放,当外方选择一个优势发行方时候,中影依然会处于主动地位。”上述中影集团内部人士表示,“老外进来也得看,谁能帮他发得好啊。”
在放映渠道建设上,全国前六大院线中,中影集团控股或参股了三家。“所以,目前中影基本上已经不是靠政策吃饭了。”上述人士表示。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多次强调中影集团的核心资产是制片,而非垄断发行。但其成功的商业大片除了《建国大业》外,中影集团并未给观众带来几部印象深刻的片子。
即便如此,中影集团依然是过去几年中出品影片最多的公司。据艺恩咨询统计,2012年中影集团有14部影片上映,居国内影视公司之首,但这14部影片多为与民营公司合作投资。
据一位接近中影集团的人士表示,中影集团发行业务有两种方式,一是纯粹地发行业务,另外就是把发行算在对影片的投资中,成为影片的出品方之一。
“出品方是版权拥有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影集团还是投了很多片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不仅是华谊兄弟出品,中影集团也是出品方之一。”
当然,不断有人指出这些民营企业与中影的联姻并非是“两情相悦”。新画面公司董事长、《三枪拍案惊奇》制片人张伟平就曾通过媒体炮轰中影集团:如果不和中影集团合作,中影集团就会在影片上映期内放映一、两部进口大片挤压你,《三枪》就是这样惨遭围剿的。
与中影集团联合出品《越来越好》的小马奔腾副董事长钟丽芳则告诉财新记者,电影是高风险行业,就算是再有把握的电影,也很少独家投资,都会找公司合作。民营企业愿意找中影集团合作,就是看中它非常强大的宣传发行能力和监票系统。
“这种优势很强大,合作自然是互惠互利。”钟丽芳表示。
中影集团内部人士表示,中影集团在主投主控商业大片方面,今后依然会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有选择地做些大题材影片。目前中影集团除了出品影院放映的片子以外,每年还会制作专门用于电影频道放映的电视电影。“这部分业务占整个制作收入比例不算很高,属于上市资产。”这位人士说。
对于中影集团的内容短板,一位影视行业分析师表示,“华谊兄弟因其签约名导演、名演员,保证了其讲故事的能力。而中影缺少这方面人才资源。”
不过中影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凭借中影的江湖地位,演员和导演自然会来。目前其他公司签约的名导演名演员都是经纪约的,需要帮演员去找演出机会,中影集团显然能够提供更多演出机会。”
关于募集资金投向方面,接近中影股份IPO的人士表示,将围绕渠道和内容建设展开。包括增强对电影院、发行渠道的建设,强化影视剧制作能力,同时择机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及衍生产业。
先行者上影
对比中影股份上市的漫漫长路,同时申报IPO材料的上影股份似乎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
一位接近上影集团的人士表示,上影集团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相关收入。
任仲伦在2012年4月曾对媒体表示,“除了制片外我们会选择主板块,把院线、发行、影院、投资公司、广告集中在一起,做一个集团公司进行整体上市。”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实际中上影股份只包含发行和放映业务,制作部分究竟有没有放在上市资产值得商榷。还有业内人士评论,上影照比中影甚至民营企业,在发行市场上的声音已日渐微弱,只有负责分销和零售方面的院线发行方面还可圈可点。另外,上市资产中并不包含上影的影视基地业务,据该人士透露,目前该项业务业绩依然不尽人意。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如果按照“分阶段”上市的说法,“上影股份首次上市的资产是不完整的,这与国家要求整体上市的思路相违背,这将成为上影股份上市的最大隐忧。”
另一位知情人向财新记者透露,上影股份在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报材料时,还未获得中宣部关于核准上市的批文。对此,上影股份以静默期为由未予答复。■
财新《新世纪》记者 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