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或许不够悬疑,但足够冷冽而浪漫
4548
原标题:《悬崖之上》:或许不够悬疑,但足够冷冽而浪漫
在经历了3月到4月的淡季之后,国产电影市场终于在“五一档”迎来了一波爆发,13部影片同台竞技,大咖名导扎堆,激烈程度堪比春节档。在经历了三天的“鏖战”之后,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凭借着高质量的镜头语言、凌厉阴冷的叙事氛围和实力派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杀出重围,以豆瓣评分7.7领先五一档,票房也开始反超内容更加“合家欢”的《你的婚礼》。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活跃、创作精力最旺盛的一位,张艺谋+谍战类型的组合究竟成色如何?被称为《风声》之后最好的国产谍战片,《悬崖之上》算得上“名副其实”吗?
张艺谋的“谍战”美学
“百尺竿头”有何突破?
《悬崖之上》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34年的哈尔滨,为了向世界揭露日本“七三一”部队臭名昭著的反人类试验,保护幸存的人证,以张宪臣为首,曾在苏联受训的四人特工小队空降在东北雪原上方,执行任务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但由于叛徒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置身于天罗地网的绝境之中,危机一触即发……
作为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导”,张艺谋在从未涉足过的类型里再一次展现了自己堪称纯熟的创作技巧:不以悬疑推理取胜,而是更侧重于对整体流畅性和气氛的把握。
美学风格的独树一帜,布景构图精妙,是《悬崖之上》带给观众们最大的视觉感受,敌我双方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极端条件下剑拔弩张的人性对决,都浑然天成的融入到了片中仿佛永远不会结束的漫天大雪里。
从头到尾黑白色调的画面对比强烈,显得粗砺又直接,蚀骨的寒意扑面而来,配合着哈尔滨东西方结合的建筑风格反而有种阴森凋敝的唯美,白雪皑皑的松林,灯光昏黄的老宅,喷薄鲜血染红的长街,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和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可以说这种接近“写意”的笔法,把《悬崖之上》与那些更为常见的、流水线化的商业类型片区分了开来,以至于电影中“恢弘震撼”的大场面虽然不算多,却依然能够带来可圈可点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同时,作为一部群像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演员阵容,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倪大红的集结几乎等同于内娱演员“群戏”演技的天花板。更难得的是,张艺谋没有让这些“好戏之人”滥用所谓的“演技炸裂”,而是在克制内敛当中呈现出了无名英雄们默默吞下的血与泪。
片中张宪臣意外被捕,被敌人用刑百般折磨,张译浑身抽搐、颤抖战栗的表演,给人一种“纪录片式”的残忍和恐怖。秦海璐饰演的王郁在得知爱人出事之后,只能去洗手间打开水龙头默默的哭泣,极致的悲痛却不能完全释放出来,精确真实的情感拿捏,让不少观众在屏幕外也一起感受到了“揪心”。
还有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周乙”,作为插进敌人内部极深处的一把“刀子”,他的身份最复杂,情感也最隐忍,看着同伴一个个在身边牺牲,他必须把愤怒和痛苦埋藏在愈发幽深的眼神里。
例如在楚良为了不泄露情报服毒自尽的那场戏中,周乙既要做到冷静的“欺骗”敌人,继续潜伏,还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扑克脸下难以掩藏的难过,而于和伟的一系列微表情反应可谓是将人物的心理诠释的细腻入微,到了“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的程度。
剧情破绽瑕不掩瑜
情感共鸣直击人心
一直以来,谍战题材由于同时具备价值导向正能量和剧情高能烧脑两大特性,对观众可以说是有着老少通杀的吸引力。
可惜该类型在剧集市场和电影市场上的表现却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一方面,近十年来,《潜伏》《黎明之前》《伪装者》《于无声处》《风筝》等作品在小荧幕大放异彩,叫好又叫座。另一方面,国产谍战电影在《风声》之后却陷入了几乎“空白”的境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电影和电视剧在创作上的区别说起,谍战题材的内容一般都沉重复杂,不仅故事的密度与反转惊人,需要有足够的时长来完成各种细节的铺垫和表达,角色也需要大量的叙事线索才能更好的铸成其足够丰满的血肉。
看似成功的《悬崖之上》也暴露出了这些问题。首先,奔着“悬疑”和“烧脑”去的观众,难免会感受到剧情的模糊和不少的破绽,例如,雷佳音饰演的叛徒在厕所里发现暗号后为什么不直接把有嫌疑的人都抓走,而是选择改掉暗号“做局”;小兰在火车站打死了士兵,枪响之后,她竟然能够安然无恙的跑掉;既然张宪臣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并且有自尽的机会,为什么还要被抓回去吐露机密。还有本应该是高潮的营救环节完全被跳过,难免让结尾显得有些潦草。
其次,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角色群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物厚度和魅力的塑造,以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为例,相同类型的角色在电视剧中有很多,比如同一编剧笔下,《悬崖》中张嘉译饰演的周乙,《黎明之前》中吴秀波饰演的刘新杰等等。电视剧的长度能够让观众更加细致入微的感受角色的立体鲜活,而在电影中,周乙背后的各种惊心动魄就只能留给观众去自行脑补了。
不过对于张艺谋来说,这种瑕不掩瑜更像是对类型元素抓大放小的取舍,既然难以“螺蛳壳里做道场”,就不如选择以镜头语言的冲击力提升叙事效果,把谍战片一贯对于逻辑自洽的聚焦转移到情感的共鸣上。
对当下主流的年轻电影观众而言,他们距离那个山河破碎、烽火狼烟的年代已经太远了,想要与他们达成深刻的共情,必须抓住足够“普适性”的情感元素,在这一点上,《悬崖之上》做到了于绝望中照见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呈现“高大全”的“铁人”。
张宪臣、王郁、楚良、小兰、周乙,他们既是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也有着正常人难以割舍的七情六欲,有对爱人的不舍、有对亲人的牵挂、有对敌人的痛恨,楚良因为担心小兰被特务叫走,自乱阵脚,张宪臣因为牵挂着自己失散的孩子,被敌人抓住身陷囹圄。只有当观众体会到“英雄亦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怕,也会难过时,这种牺牲与奉献才会格外令人痛心。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悬崖之上》和《风声》的成功之处是一样的,“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老鬼、老枪是谁不重要,“乌特拉”行动是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在夜幕中把自己作为火把点燃,最终被无声的掩藏于大雪之下的无名英雄们,不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