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销售如何“干大事”?卷福这部电影,有点东西
1292
原标题:普通销售如何“干大事”?卷福这部电影,有点东西
“空王冠”之后,多米尼克·库克导演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又合作了一部《信使》,不同于此前莎翁作品改编的理查三世、亨利六世等遥远故事,《信使》聚焦的是上个世纪中期的一场危机。
一位普通的销售员,如何“干大事”成为阻止核武器危机的核心人物?
一,宏大叙述之外的平凡视角。
故事背景设定为莫斯科局势紧张,线人和特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尤为困难,需要一个能将信息带出来的“普通”信使。
影片中MI6和CIA的人,一同找到卷福饰演的商人Greville Wynne。
越不专业、越平常,就越不容易引起怀疑。
故事里苏联方提供信息的线人,也对自己的上司声称可以通过Greville来窃取科技情报,以此掩人耳目。
起初男主Greville的态度当然是拒绝,一个有家有室有产业的普通人,谁愿意踏入未知之地冒这样的风险?
故事里CIA女特工说服他的一番话, 打蛇打七寸,就打在“有家有室”上。
核警报响起之后的时间,只有4分钟。
从你家到办公室10分钟,到儿子的学校9分钟。
这4分钟里,你没办法接完妻子再接儿子;电话线路瘫痪,街道交通混乱,无论是孩子学校还是家中的地下室,其实都不够防难标准、只能聊做心理安慰。
而在这4分钟里,你会无比后悔:你曾经有机会阻止这一切悲剧发生,但你放弃了。
不同于那些肩负伟大理想、甘愿牺牲自己的宏大叙述,《信使》中的 故事则有着更私人的视角和感官触觉。
打动他的不是为“公”的大道理,而就是为“私”的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感 :难道能用这来不及的4分钟来追悔莫及吗?
当然,男主踏入危险的秘密行动里,也有被诱骗的成分。
至于将普通人卷入乱局,你也可以看成电影在讽刺MI6和CIA又无能又无情的议案面。
(线人暴露后,一度准备无情抛弃对方)
起初和男主说好,只是一次性行动,他只需要当一次信使;但苏方线人看重他,他就这样被拖下水,成了长期信使。
比起塑造主动承担危险工作的“使命感”,影片更注重的或许是 角色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弱化宏大叙述,而更注重讲述普通人的选择和个体心态。
承担这份工作之后,局势越来越紧张、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家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古怪,情绪也越来越焦躁。
一家人愉快出去露营,他却因为儿子没有按照他的吩咐带备用雨伞就大发雷霆,大肆斥责儿子,当着众人之面上纲上线“你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
作为非专业人员,他的情绪控制上显然有诸多瑕疵,他的紧张、焦躁、恐惧、爆发,都清晰可见;但也正是这些情绪的颗粒感,让角色更立体。
二,对立和共情的双重视角。
以商人的名义行传递间谍信息之时,男主和苏方线人需要频繁来往,期间有诸多有意思的细节。
线人来伦敦时在男主家中吃饭,但“有来有往”之间事情却只能做一半,男主在苏方拜访线人一家,却因为“当地不能请外国人在家中吃饭”的规定,只能在孩子学校里见面。
男主给出礼物,线人家女儿的态度起初却相当害怕。
影片传递出的信息,是尽管他们的高层政客之间彼此有矛盾,但普通小市民之间又有什么真正的仇恨呢?
《信使》两次出现了线人带男主去看《天鹅湖》的情景。
第一次是风声鹤唳的形势暗喻。
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大厅中原本非常热闹,观众们都在热情交谈,但二楼某包厢里的大人物来了之后,全场迅速鸦雀无声、无比肃静。
观众席黑暗的色调,从一楼斜着仰视二楼的审视视角,人群状态的前后对比,多种因素共同完成了影片的倾向传递。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主礼尚往来带着前来“商务交流”的众人去伦敦西区看表演、享受夜生活; 一边过于宁静,一边喧闹繁华,压抑的秩序和松弛的快乐对比很明显。
第二次看《天鹅湖》,影片用蒙太奇手法穿插呈现了观看的场面和撤退计策败露、同谋者被抓捕的场面。
一面是艺术次元里动人的表演,一面是真实次元里正在发生的抓捕。
一面是艺术魅力打破种族界限、政治分野的感染力,另一面则是不同系统不同势力彼此兵刀相见的惨烈。
看完《天鹅湖》的男主,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作为信使,他为之传递消息的特工和政权、都不认同苏方的核武主张;但作为个体,他真情实感被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感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出《天鹅湖》 或许就代表着普世的艺术感染力 ,未必会因为种族属性和特定立场而变化。
三,过于平淡的细节短板。
事情败露之后,男主被抓住坐牢。
如同正式参与之前他被告知的情况一样,作为不知晓特工传递内容的信使,他的后果是坐牢而不是被枪毙。
影片用了凝练到位的几组画面,准确传递出他在牢中的悲惨质感。
冬日寒风飞雪、萧瑟阴冷,牢房窗户碎裂,衣着单薄的男主哆嗦着卷一团纸、试图堵住窗户。
食物几乎认不出是食物、难以下咽。
牢房只有阴冷一隅,几尺见方,破旧又幽暗;
俯拍镜头里,这小小牢房更是形同 一口棺材、一方枯井 。
对整栋监狱的呈现,则是从铁丝网外拍的冷色调画面,充满凝重、衰败又压抑的氛围。
而男主的情绪崩溃、歇斯底里,影片选择通过“猫眼”的方式来呈现。
细节很双关,因为是窥视、所以有这样的“监视”视角,恰恰也吻合了被监禁之人的心态和情绪的扭曲爆发。
至于男主和线人的最后一次相见,也是重要的戏眼。
苏方线人走了这么远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似乎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从任何维度上让这世界变得更好。
他非常崩溃,而男主拼命告诉他你做的有用、有价值。
那是给对方的劝慰,也是给自己的信念。
叫人遗憾的是妻子来探监的戏份,反而显得 非常寡淡 。
在故事开始之前,男主曾经因为外遇背叛过妻子一次,此后他瞒着妻子做危险的正事,妻子依旧误会他有“跨国外遇”。
在这个叙述框架中,家庭线在故事里很重要,可以打的点很多:比如当事人的焦灼,误会带来的意外喜剧感,劫后余生般重逢的情感;这些内容影片中都有涉及,但都显得很平,不好笑也不好哭。
传统谍战片,最重要的观感通常是紧张感、悬念感和内在的价值信念感。
故事节奏上,主角三秒以后即将有被发现被杀头的危险,通过如何转危为安、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叙述,来调动观众的紧张刺激感觉,是很重要的呈现过程,但《信使》在很大程度上主动放弃了这个部分,质感相对平淡。
虽说影片更注重角色的“普通人”心理塑造,诸多戏份中的价值落点和情绪力量又不够强烈。
影片完成度不低,没有明显短板和bug,男主演技、高光瞬间都值得拎出来说,但整体品相显得有几分中规中矩。
小时候莫名憧憬大风大浪大梦幻,越长大越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贵,拥有普通日常生活的幸福就已经很好;影片中男主最终被释放、回归商人身份,愿更多人都能拥有平凡而珍贵的幸福日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