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夺冠评分仅6.2,《徐福》口碑差,这一次孔刘不背锅!
4382
原标题:票房夺冠评分仅6.2,《徐福》口碑差,这一次孔刘不背锅!
《徐福》自上映以来,在韩国国内取得了不错的开画票房。
首周末,凭借16.3万人的支持成为韩国国内新的票房冠军,占据大盘超四成票房,成为近期周末观影人数最多的一部影片。然而口碑方面却表现较差,目前豆瓣评分仅仅6.2分,刚刚及格的水平,显然对于孔刘来说,也是这些年口碑最差的一部,但是这个锅他不该背。
因为在片中的演技依然在线,靠着表演让我们逐渐代入到影片无聊的剧情中。
孔刘饰演的前特工闵基宪和朴宝剑饰演的克隆人徐福开启冒险之旅,上演互相救赎,本来是等价交换的一次交易,但是没想到历经一切之后,二人互相救赎成为兄弟亲人,最终为了和平,徐福牺牲自我,而闵基宪迫于无奈成为了这一切的终结者。
对于《徐福》来说,融合进了东方和西方的思想文化,探讨生与死的哲学命题,公路式的科幻动作片,在剧情设计上显然并没有多少亮点,中规中矩。前特工和超能人的保护被保护故事,一路冒险闯关,前半段略显沉闷,后半段靠着动作戏份吸睛,在主题的升华上靠着台词提升表达,并没有融入到剧情和表演之上,最终让整体故事性观感较差。
《徐福》片名来源于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的故事,显然这样的片名和故事内容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内在关联,都是为了求得永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影片以克隆技术来缔造永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生与死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在影片中通过美国人的一段话让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在该片中的另一种表达。
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不可避免死亡的,并且害怕死亡的物种,因为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所以他们才会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如果没有死亡,人类的生命就没有终结,那么他们所追求的就只剩下满足贪念和欲望,永生会导致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无尽的争端,矛盾的是死亡才是让生命有意义的终极因素,如果人们永生了,那人类就会走向灭绝。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方才上演了追杀徐福的故事。
创造徐福从最初的满足个人私欲和为了医学发展,到最后又为了防止更大程度的纷争,让徐福成为了工具人,但是特工闵基宪的加入,却悄然之间改变了徐福的认知,赋予他生命的意义。
从研究商业化到追杀,各方势力的参与,让生与死的伦理命题不断改变着,但是不管怎么样的改变,对于特工和徐福来说,却游离于这样生死观之外的。
徐福的诞生显然是母亲为了纪念去世的儿子而做出的大胆尝试,没有死亡的威胁,让这个克隆人缺少对人间的感知,只是成为了一个试验品,直到特工的介入,徐福开始意识到了生的意义,这也就印证了死亡对于生的意义。
正是因为人类有死亡的威胁,才懂得生的意义和价值。
而闵基宪显然是患病濒临死亡,所以才想要追求生,与徐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人就是生与死的写照,他们本来是可以进行有机结合的,但是违背伦理的方式,让一切发生了改变。
永生的徐福让闵基宪看到生的希望,而面临死亡的特工带领徐福感知人间的温度。互相救赎、依偎,让二人都放下了彼此的执念,不再纠结于生与死,而有了更大程度的选择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闵基宪面临的是自我欲望和伦理道德的双重选择,即使面临死亡,依然保留着人性中底层的善和温度,虽然创造徐福本身已经违背了伦理道德,但是对于徐福来说其本身也是一个生命,在闵基宪看来应该得到人类应有的对待,而不是仅仅作为工具,试验品,可以肆意创造和毁灭。
徐福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世来源,当母亲被杀害的那一刻,对于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也明白了自己的存活只能带来无尽的灾祸,所以最后选择了死亡,来终结一切纷争。他用死亡来告诉人类生的意义。
闵基宪最终不得不在生命和和平之间做出选择,而彻底放弃了自我的私欲,生与死的矛盾闵基宪化解了,而徐福的死亡,最终兑现了人类自我对生与死的选择,就是死亡是不可被替代的,也是生的意义和价值。
《徐福》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探讨,仅仅停留在的台词之上,整个剧情的设计上没有更好地融入表达,我们会感同身受闵基宪和徐福之间的兄弟情义的不断升级,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我们看到更为深刻的表达,所以口碑较差,导演和编剧应该负责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