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光影世纪留声:影坛巨人邵逸夫的电影王国
1375
腾讯娱乐专稿(文/崔汀)
2007年4月16日,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大会为邵逸夫颁发了“世纪影坛成就大奖”,以表彰他对香港电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全场掌声雷动,这个奖项对这位百岁老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他不仅主宰了一个影坛时代,也建立起一个昔日的电影王国……
上篇:邵氏的诞生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父亲邵玉轩是以经营颜料发家的富商,虽然不是富甲一方,但也算是家境殷实。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本名邵仁楞,长大后觉得叫起来拗口,遂给自己起了个别号为“逸夫”,这就是他今天名字的由来。
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20世纪初,电影这个新兴科技来到了上海,邵玉轩授意自己的大儿子邵醉翁进军电影业。邵醉翁在进行了一番市场摸索之后,于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这个就是后来“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7年,“天一电影公司”因为独断专行的经营态度,得罪了其他电影界同仁,上海六家电影公司联合发起抵制“天一公司”粗制滥造影片的的运动,这就是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六合围剿”。“天一公司”在上海已无法立足,邵醉翁便派遣三弟邵山客远赴南洋开展制片业务,六弟邵逸夫负责协助邵山客的工作。
邵逸夫在南洋一呆就是30年,他把邵氏公司的制片发行业务搞得有声有色,使邵氏公司成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发行商,而此时他真正的辉煌事业还没有开始。在另一头的香港,邵逸夫二哥邵邨人与儿子经营的“邵氏父子公司”则在夹缝中求生,被当时的电影业龙头“电懋”公司打击得无还手之力。为此,时年已经50岁的邵逸夫在1957年来到香港,接替他二哥邵邨人的位置,全面主持“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业务,以抵抗“电懋”的步步紧逼。
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他首先斥资700万港币在清水湾兴建邵氏片场,先后花重金从“电懋”等公司挖取名角儿,还四处网罗人才,壮大邵氏的内部力量。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香港电影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邵氏徽标
邵氏整装待发,与电懋的交锋也正式展开。邵邨人为邵逸夫留下了一批颇具才华的电影人,青年导演李翰祥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邵逸夫首先同意李翰祥开拍古装力作《貂禅》,这部历史剧用黄梅调的形式演绎,该片甫一公映就获得观众的强烈反响,不久之后即连创票房纪录,成为当时邵氏最为卖座的影片,李翰祥顺理成章地成为邵氏一线大导演。
邵氏凭《江山美人》一炮而红
第二年,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李翰祥请求开拍电影《江山美人》,这同样是一部历史剧,片中的插曲由黄梅调来演绎,女主角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林黛。《江山美人》在问世之后同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该片的众多插曲也成为当年的流行音乐,邵氏公司就这样成功占领市场。
对于邵氏公司的全线反击,电懋公司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电懋总裁陆运涛来自南洋的巨富之家,这也就意味着他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电懋和邵氏一度斗得水深火热,两家公司竞拍相同的题材,闹得香港影坛鸡飞狗跳。在电影界同仁的调停之下,邵氏和电懋终于在1964年握手言和。可也就是在这一年,陆运涛及电懋公司50多名高管在参加完亚洲影展之后飞机失事,机上全部人员不幸罹难,电懋公司就此退出了电影舞台,邵氏公司独霸香江影坛的日子也宣告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