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真正“接棒者”,其实不是成龙,而是另一位“天王巨星”
657
原标题:李小龙的真正“接棒者”,其实不是成龙,而是另一位“天王巨星”
港片旧事之一:李小龙的流星一闪
从这期开始,梗叔尽量用比较简短的篇幅,陆续给大家说说关于香港电影的一些历史吧。
大约在1970年的时候,“邵氏”已经成为独霸香江影坛的电影公司。但“邵氏”的实际掌门人邵逸夫却面临着一个大烦恼,由于他和制片经理邹文怀意见相左,最终导致邹文怀从“邵氏”离职,创办了“嘉禾”电影公司。
更令邵逸夫恼火的是,邹文怀并不是一个人离开,他还顺便带走了凭借《独臂刀》和《独臂刀王》晋升“百万票房明星”、在当时红极一时的王羽,甚至差点将《独臂刀》的导演张彻也一起拉拢走了,好在张彻瞻前顾后,最终留在了“邵氏”。
尽管有王羽加持,但“嘉禾”初创时,并没有表现出跟“邵氏”分庭抗礼的气势,先期推出的《天龙八将》《鬼怒川》等好几部影片的票房,都遭到“邵氏”的压制。王羽主演的《独臂拳王》倒是收了100万港元,但同一年由张彻导演,姜大卫、狄龙主演的邵氏电影《新独臂刀》,却收了160万港元。
不过,这种“嘉禾”处下风的局面仅维持了不到一年时间,因为李小龙来了。
在邹文怀创办“嘉禾”时,李小龙正在好莱坞发展,但并不顺利(昆汀·塔伦蒂诺前年的电影《好莱坞往事》里,涉及到李小龙的这段经历),所以有意回香港发展。
李小龙回港的首选目标,当然是财大气粗的“邵氏”。但邵逸夫对李小龙不冷不热,不仅要求对方签长约,而且只答应每部电影付给对方2000美元片酬,这让心高气傲的李小龙极为不爽。“嘉禾”这时见缝插针,派人到美国力邀李小龙,并开出每部电影7500美元的片酬,诚意加上高片酬,“嘉禾”最终将李小龙招致麾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嘉禾”出品、李小龙主演的首部港片《唐山大兄》大卖320万港元,打破历史票房纪录,香江影坛随即进入短暂而辉煌的“李小龙时代”。次年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再次双双打破影史纪录,彼时的邵逸夫,恐怕连肠子都悔青了。
没想到的是,《龙争虎斗》还未上映,《死亡游戏》只拍了几场动作戏,年仅32岁的李小龙,就在女星丁佩家中猝然长逝,震动世界影坛。这也为“嘉禾”公司出了道大难题——顶梁柱倒了。
而此时的“邵氏”,出走多年的大导演李翰祥宣布回归,张彻、楚原等正当盛年,狄龙、姜大卫等都已成长为一代巨星。相形之下,“嘉禾”在李小龙去世后,仿佛变得一无所有。不过不用着急,仅仅在一年后,李小龙的“接棒者”就出现了,这个人不是成龙,而是香港电影史上的另一位“天王巨星”——许冠文。
许冠文早年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后来被“邵氏”导演李翰祥相中,出演了《大军阀》《一乐也》《声色犬马》等卖座喜剧,一跃成为香港影坛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跟后来的周星驰一样,许冠文不甘心只做演员,于是他拿着自己撰写的剧本《鬼马双星》去找邵逸夫,希望对方能投拍的同时,也开出了自己的条件——获得票房分成。
邵老六一听,霸道脾气又上来了,直接以剧本写得太烂为由,拒绝了许冠文。无奈之下,许冠文只得在弟弟许冠杰的引荐下(许冠杰当时已经是“嘉禾”旗下的艺人),找到了邹文怀。一年后,《鬼马双星》上映,全港票房625万港元,打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其后,许冠文推出的四部自编自导自演作品《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和《摩登保镖》,全是年度票房冠军,其中《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都打破了影史票房纪录。“嘉禾”电影公司也终于在李小龙去世之后,转危为安。
在许冠文为“嘉禾”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有两个人正在悄悄崛起,他们后来成为“嘉禾”电影公司新的顶梁柱,并和李小龙、许冠文一样,在整个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个人就是洪金宝和成龙。
撰文:电影梗博士,请勿随意转载。
参考资料: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香港电影往事》《武侠大宗师》、张彻《回顾香港电影3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