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瘫痪怎么办为什么出现腿瘫痪
5060
一、腿瘫痪的治疗方法
1、临床治疗——用护理和药物等手段,进行治疗性临床处理,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2、中医康复——利用传统中医国粹,从根论治,疏通堵塞的脉络,溶滞化瘀,强力促进病灶区出血灶的吸收,改善血液供应,填精补髓、接筋续骨,且配合针灸、熏洗、外用敷剂、按摩等方法,具有修复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功能,来促进康复。
3、物理治疗——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马桶等移动动作,并进行理疗。
4、心理治疗——截瘫患者普遍要进行心理治疗,可针对心理不同阶段的改变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5、日常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6、康复训练——可以定做一些支具练习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7、营养治疗——制定合理食谱,加强营养以适应康复训练的要求。
二、腿瘫痪的病因
下肢瘫痪的病因复杂,导致此疾病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
1、单瘫——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外伤等影响皮质运动区。
2、偏瘫——常见于脑动脉出血或闭塞、脑脓肿、脱髓鞘病以及脑胶质瘤等。
3、交叉性瘫痪——常见于脑干病变,常见于脑干血管病变、炎症、肿瘤、外伤等。
4、截瘫——常见于脊髓感染、外伤、压迫、脱髓鞘改变等。
5、周围神经性瘫痪——常见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及全身性疾病。
6、肿瘤——脊柱损伤的椎体脱位、骨折片错位及血肿,脓肿,椎间盘突出,脊髓血管畸形以及某些先天性脊柱病变等均可引起脊髓压迫。
疾病检查
1、脑CT——适用于单瘫、偏瘫、四肢瘫、交叉瘫病变部位在皮质运动区病变、也可以用MRI、脑电图等手段检查。
2、脊髓MRI——适用于截瘫等病变部位多在脊髓的疾病,也可以选用腰穿,做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椎管造影等项检查。
3、脑脊液检查——适用于周围神经性瘫痪病变部位在脊髓前角、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做肌电图的检查。
三、腿瘫痪的康复治疗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神经损伤常见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血管意外或者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6-12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侧肢体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四、腿瘫痪后遗症怎么办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