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的病因微浸润肺腺癌预后
2576
一、肺腺癌有什么病因
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医学资料表明肺癌的危险因子包含吸烟(包括 二手烟 )、 石绵 、氡、砷、电离辐射、卤素烯类、多环性芳香化合物、 镍 等。具体如下:
1 、吸烟:长期吸烟可引致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磷状上皮生诱发鳞状上皮癌或未分化小细胞癌无吸烟嗜好者虽然也可患肺癌但腺癌较为常见 . ,纸烟燃烧时释放 致癌物质 。
2 、大气污染:
3 、职业因素: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化物致癌性 碳氢化合物砷铬镍铜 锡铁煤焦油 沥青 石油 石棉 芥子气等物质均可诱发肺癌主要是鳞癌和未分化小细胞癌。
4 、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结核、 矽肺 、 尘肺 等可与肺癌并存这些病例癌肿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此外肺支气管慢性炎症以及肺纤维疤痕病变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引起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在此基础上部分病例可发展成为癌肿。
5 、人体内在因素:如家族遗传以及免疫机能降低代谢活动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二、肺腺癌的病理改变
肉眼所见
腺癌多位于肺周边部,界限清楚。还可以见到相关的纤维化和胸膜的皱缩。肿瘤可以穿过胸膜达胸壁。肿瘤是否穿透胸膜在临床 分期很 重要,可能需要弹力纤维染色来证实。肿瘤灰白色,可见出血和坏死。如果肿瘤产生一定量的黏液,切面可见发亮区或黏液样区。这些位于外周的肿瘤常与支气管无关,但常发生恶性胸腔积液,由于这个原因痰检标本中腺癌明显少于鳞状细胞癌。
镜下所见
常见的支气管腺癌形成腺腔结构,肿瘤可以由分化 好 和分化差的成分混合存在。细胞内黏液需要通过特殊染色 黏液卡红染色 或 PAS 染色来证实。另外乳头状或小管状结构也可以见到 , 腺癌还可以有不常见结构 : 透明细胞、印戒细胞和梭形细胞。病理上腺癌必须与间皮瘤相鉴别。这一点对于细胞学标本来说很困难,而且需要其他辅助的方法帮助才能准确分型。腺癌细胞与鳞状细胞癌或大细胞癌相比,更加相对一致。细胞较大,核较大,核浆比值较高,有明显的嗜酸性核仁。 胞 浆内可见空泡,说明有黏液产生。与鳞状细胞癌不同,细胞的界限不清楚。组织学 分级有 分化好、中等分化或分化差三个级别,大多数为中等分化。腺癌一般不需要做免疫组化就能确诊,但在区分原发、转移或间皮瘤时需要做免疫组化。
三、微浸润肺腺癌的预后
【浸润性肺癌病因病机】
迄今为止,浸润性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据患者的起病经过及临床表现,可知本病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病因病机包括:正气内虚 、烟毒内蕴、邪毒侵肺和痰湿聚肺四大关键原因。
肺癌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乘虚入肺,邪滞于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郁滞,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因此,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肺癌的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变化。
【浸润性肺癌的治疗】
浸润性肺癌的死亡率较高,目前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肺癌属中医"肺积"、"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治疗侵润性肺癌方面也独具一格,帮助许多被西医判了"死刑"的患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并有效的延长了大多数患者的生命。
最有效的浸润性肺癌的治疗方案既:手术 放化疗 中药治疗。晚期浸润性肺癌患者可考虑全中医药治疗。
四、肺腺癌患者的日常护理
1. 褥疮预防:肺癌晚期病人营养状况一般较差,有时合并全身水肿,极易产生褥疮,且迅速扩展,难以治愈,预防褥疮发生尤为重要。减轻局部压力,按时更换体位,身体易受压部位用气圈、软枕等垫起,避免长期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尤其对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对已破溃皮肤应用烤灯照射,保持局部干燥。
2. 缓解症状:发热为肺癌的主要症状之一,应 嘱 病人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以免发生肺炎;对于刺激性咳嗽,可给予镇咳剂;夜间病人持续性咳嗽时,可饮热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如有咳血应给止血药,大量咳血时,立即通知医生,同时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积血防止窒息,并协助医生抢救。
3. 病情观察及护理:肺癌晚期病人常有肿瘤不同部位的转移,引起不同症状,应注意观察给予相应的护理。如肝、脑转移,可出现突然昏迷、抽搐、视物不清,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给予对症处理。骨转移者应加强肢体保护,腹部转移常发生肠梗阻,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等症状,由于衰弱、乏力、活动减少等原因,患者常出现便秘,应及时给予开塞露或缓泻药通便。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下均可出现水肿,应通过增加营养、抬高患肢等措施以减轻水肿。
4. 心理护理:肺癌晚期的病人会有焦虑、恐惧、悲伤等心理,也常出现冷漠、孤独,我们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修养环境,安置于单人病房,语言亲切,态度诚恳,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及时开导,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