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男孩睾丸为什么一大一小男女宝宝私处如何护理注意事项
893
一、新生儿男孩睾丸一大一小怎么回事
1、如果你的宝宝有一侧或两侧睾丸未下降进入阴囊,他的阴囊会比正常的小一些,还可能会看起来不对称。宝宝出生后在随即进行体检中,医务人员还会对他的生殖器做一次彻底的检查,以确认两侧睾丸都进入了阴囊或至少进入了阴囊上方的管道。如果不是这样,而且宝宝的睾丸在出生后3个月内都没有进入阴囊,那么应该去看看小儿泌尿外科医生。
2、两个睾丸本身就会有一定的大小差别,不可能是完全一样大小的,但是要是差距很悬殊的话那么要考虑是疾病因素了,必须到正规 的泌尿科检查确诊。
3、刚刚出身的新生儿,有的睾丸已经从腹部进入阴囊,有的还没有,所以你会摸到两侧的睾丸不等大,这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此外,即使对于成年男性,睾丸不等大也是不影响健康的。孩子的睾丸要等到一岁左右才能完全进人阴囊,到那个时候再进行判断比较好,同时即使阴囊不等大,也不是病态,不需要紧张。
4、一般来说如果是少量相差一点的话,考虑问题不大的,但是如果相差比较大的话,最好是先到 做详细的检查,明确具体的情况,积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的,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的。
二、婴儿私处护理的注意什么
1、婴儿私处护理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专家提醒,一定要注意保持私处的干净清洁,每次尿完后或者是拉完后都要用湿纸巾拭擦干净,但是不需要每次尿完都用水洗,擦干净就行,洗太多的话会对外阴皮肤造成损伤。其次,要注意用专门的盆子和毛巾给宝宝洗,盆子和毛巾要常消毒。
2、除了花露水有一定的刺激性之外与爽身粉一样,这类东西容易使原本就潮热的纸尿裤里面更加潮湿,爽身粉也容易与汗液结块,堵塞毛孔。如果宝宝已经不再戴尿布,排尿后最好用干净的手纸沾干尿液,保持干爽。
3、认真做好婴幼儿外阴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应清洁臀部,尿布要常清洗,最好不穿开裆裤,勤换内裤。
4、多饮水,少喝糖水,多喝含碱性的饮料,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如果男孩的包皮过长,应注意清洗,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三、女婴私处日常如何护理
1、帮女婴私处做护理时,要注意顺序,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清洁。只要用软毛巾轻轻清洗外部阴道口就好了,千万不要洗里面,弄不好还要让阴部娇嫩的皮肤受伤。洗过以后要及时擦干水分,让阴部时刻保持干净清爽。
2、给孩子清洗外阴的盆和毛巾一定要专用,不应再有其他用途。最好用脱脂棉、棉签或柔软纱布浸透水给宝宝擦拭,要比用毛巾好。使用的盆最好为金属质地,以便用其加热洗涤用水,应将毛巾放入水中,将水加热至沸腾,晾凉至40℃左右再使用。不要一半热水一半凉水。这样做能将自来水、毛巾和水盆上的杂菌彻底杀灭。
3、不要使用肥皂等为女婴清洗外阴,平时便便后用清水就可以,水温也不要过高。
4、如果外阴部只是有一点红肿的,在换尿布或洗澡时给她洗干净,通常会自愈。如果出现了分泌物或很不舒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带有抗生素的软膏或内服药。
四、男婴私处日常如何护理
1、新妈妈为男婴私处做护理时,要注意大腿根部的夹缝,因为里面很容易粘有污垢,妈妈可以用一只手将夹缝拨开,然后用另一只手轻轻擦拭,等小屁股完全晾干后再穿上尿布。男婴私处要如何护理呢?宝宝大便后首先要把肛门周围擦干净。先把柔软的小毛巾用温水沾湿, 擦干净肛门周围的脏东西。 用手把阴茎扶直,轻轻擦拭根部和里面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但不要太用力。可以把小毛巾叠成小方块,然后用折叠的边缘横着擦拭。
2、阴囊表面的皱褶里也是很容易聚集污垢的,妈妈可以用手指将皱褶展开后擦拭,等小鸡鸡完全晾干后再换上干净、透气的尿布。帮男婴儿穿戴纸尿裤的时候,注意把小鸡鸡向下压,使之伏贴在阴囊上。这样做,一是为了不让宝宝尿尿的时候冲上尿,弄湿衣服,另外,也可以帮助宝宝的阴茎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避免将来影响穿衣的美观。
3、婴儿私处护理要点:婴儿私自护理虽然看起来很容易,但爸爸妈妈们不论是抱宝宝或给宝宝清洗前,都要事先给自己的手消消毒哦,这样婴儿就不那么容易感染细菌了。下面,来看看婴儿私处护理的四个要点吧!勤换尿片,最长不要超过4小时。尤其外出时,父母千万别耽误给宝宝换尿裤的时间,以免尿、粪长时间刺激皮肤。至于夜里,给宝宝换尿裤请避开后半夜,以免打扰宝宝的睡眠,换尿裤时间可适当延长。
4、选纯棉吸水性好的尿布,尽量少用透气性差的尿不湿。洗尿布时,用中性皂液洗涤,不要直接用肥皂,以免尿布残留的碱性洗涤剂对孩子娇嫩的皮肤造成刺激、损伤。洗涤过的尿布,彻底冲洗干净后,暴晒或热水沸煮消毒。早穿宽松小内裤或封裆裤。小宝宝穿着开裆裤乱跑乱坐,病菌轻而易举就能染及他(她)的“私密”,穿封裆裤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但是,小内裤或封裆裤一定要宽松、纯棉,确保孩子下身的通风、干燥。如果孩子太小必须穿开裆裤,不管抱孩子坐腿上或其他地方,请垫上一块洁净、干爽、透气的棉布。给宝宝准备自己的专用洗屁屁毛巾和盆,并经常用热水沸煮或太阳下晾晒等方式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