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如何跟宝宝聊“死亡”

2983

发布:2022-04-26 13:17:03  来自 森眸暖光 女儿家会员

<img title="清明节扫墓 如何跟宝宝聊“死亡”" alt="孩子多大可以去扫墓 清明扫墓 清明节扫墓" border="0" "="" src="http://www.nerjia.com/attachs/loading.gif" data-src="http://www.res.vmaya.com/attachs/socibaby/d0/4nuecd1ghrj11131620.jpg">


  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质及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处理及调适。研究者普遍认为,死亡教育目标是带给社会更多温暖,令人们更加正视生命。

  专家建议家长,利用清明节气,可以带孩子去祭拜已经故去的亲人,看看墓碑,告诉他们这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上坟扫墓过程中孩子提出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大方地和孩子解释,由此让孩子从小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既要珍爱生命,又要正确对待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应注意不同年龄孩子的接受能力,恰当地解释。小编提醒,家长向孩子解释“死亡”,过分渲染或避重就轻的方式都不可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面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

  儿童教育发展中心教学主管认为,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一定要做正面的回答,既然孩子们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疑问,他们只是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已。“有些家长怕孩子对死感到恐惧,不敢在孩子面前说出真相,而是捏造一些故事来哄骗。其实,这样反而会误导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死亡。”例如,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一些迷信的说法,说人死了并不是永远消失,以后还会重新开始,这样,孩子可能会认为,死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生命不珍惜,轻易做一些危险的事。

  2、根据年龄选择不同方法

  【0-3岁】从心理学研究来看,0-3岁儿童处于对死亡认识的“分离阶段”,还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如果孩子不主动提关于死亡的问题,家长就没有必要刻意教育。如果孩子提起这方面问题,家长不能避而不答,也不能采取欺骗的做法。亲人去世了怕孩子难以接受就说亲人没有死,只是睡着了或者出去一段时间,这都是不正确的。

  3岁以下的孩子思维局限于他能看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范围,他就不会再关注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死感触不深,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打比方地说,有一天他就像汽车一样,开走了,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解释不必过多,告诉他以后都不会再看到那位亲人在身边,等他大一些,再向他说明更详细的情况。

  【3-6岁】对死亡认识的“结构性阶段”。孩子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他也许会对死亡产生兴趣,问到家长关于死亡的问题,要明确地告诉他,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我们可以郑重地向死去的亲人告别,还可以向孩子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死去。

  家长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将死亡的概念具体到孩子身边能接触到的小动物、植物身上。如告诉孩子:“人也像小狗一样,在有生命的时候会陪着主人散步、玩耍,但如果生病了,或者发生了意外,它也许就会死去,那么什么是死呢?死就是生命的结束,生命结束后就不能再像活着时那样跟人玩,也不会再出现和存在,而是永远地消失了。”对于3-6岁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释不仅易于让孩子接受,也能让孩子理解死亡的本质和真相。

  【6岁以后】6-12岁是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12岁以上进入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上了小学以后的孩子,一般都对死亡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已经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不会重现,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进而做一些安全知识的教育,如,介绍生命是很宝贵的,要如何珍惜生命,亦或是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的行为,为了爱护自己,在家或是学校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这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

  3、根据孩子性格“因材施教”

  性格也很重要,对悲观的孩子,要多给正面鼓励;对过于乐观的孩子,则要告诉其危险的存在。

  外向型的孩子一般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从故事,或者身边的人事出发,引导孩子开始逐步认识死亡。

  内向型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不太擅长表达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采取主动,适时地用与死亡有关的新闻与孩子交谈,让他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积极地引导。

  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对症下药,反问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孩子提问了,家长可以反过来问他们:“你觉得死是什么呢?”“你觉得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会去哪儿呢?”,从孩子的回答中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对死亡问题的关注点和理解力,然后再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回答孩子。家长不先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就会产生对问题的自我的过度的解读。

  幼儿有关死亡问题的“参考答案”

  1、爷爷奶奶死了吗?

  奶奶(爷爷)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她(他)会在遥远的地方想着我们,我们也会想她(他)的,想她(他)的时候,我们就给她(他)烧烧香。每个人都会老,都会死的,就像花开了几天后就会谢了,小动物病了、老了也会死的,这是大自然的一个规律。我们活着的人,就要好好地、快乐地生活着。

  TIPS:家长不特别强化死亡的恐惧,孩子就没有太多怕的概念,不然古语怎么会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2、死是怎么一回事?

  答:就像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死亡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他就死亡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快乐、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TIPS:家长在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时候,要注意用平静、缓和的语音语调,既要保持科学,又不能冰冷生涩。不能为了渲染死亡的气氛,而故意把声音弄得低沉阴森。

  3、爸爸妈妈也会死吗?

  答:是的,我们很多年以后会死亡,但那时我们已经很老很老了。现在,只要我们每天爱吃饭、爱运动,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就不会那么快死亡。

  TIPS:当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时,大多数情况都会产生恐惧感。这时,应该舒缓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安全感。

  关于死亡的常见错误回答

  在回答孩子的 “死亡”疑问时,家长往往容易给出不科学的答案,中国经济网亲子频道提醒,以下几种常见的错误应尽量避免:

  1、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2、用 “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

  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3、把死比喻成“睡觉”

  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 “安安静静地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娱乐话题推荐:

  • 宝宝缺钙的10大危险信号
    妈妈可以定期到儿童保健机构为宝宝做钙质检测。测头发,宝宝每克头发中正常的含钙量应在500到2000微克,低于250微克为严重缺钙,含量在350微克左右为中度缺钙,450微克的为一般性缺钙。1.宝宝多汗,与温度无关,特别是八睡后头部出汗,使其头颅不断
  • 新妈须知父爱多孩子更聪明
    研究显示,爸爸陪在宝宝身边的时间长短可以影响宝宝在数学方面的能力。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宝宝就越聪明,适应力更强;在爸爸精心照顾下成长的宝宝,性格更加宽容,更富有责任感。对男孩的影响男性相比女性更理性、更有执行力,所以在男孩的教养中,如果有
  • 新生宝宝抱姿循序渐进三部曲
    1、横:1-2个月宝宝常见错误姿势没托住头没托住腰“前两天一直躺着,喂宝宝也是横卧,这两天准备出院,偶尔抱宝宝时总觉得没有月姨抱得好,宝宝在手上也不安分。”新手妈妈小李有些小苦恼。具有8年月姨经验的张顺妹观察后提醒,小李抱宝宝最大的问
  • 宝宝第38个月的护理常识
    生理特点:三岁以后,孩子进入医学上所谓的幼儿期,发育趋于缓慢。满四岁后,男孩体重达12.9~20.8公斤,身高94.4~111.5厘米.女孩体重达12.6~20.7公斤,身高93.5~109.7厘米。发育指标:能动作协调地跑步;可做向上纵跳
  • “限时隔离”的教育能不能用
    “限时隔离”在国外是个非常通用的非暴力惩罚技巧。它指的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内,通过暂停一切活动的方式,受到惩罚并思考过错。具体方式如;可以让孩子坐在小椅子里,默想5分钟;或关进房间,10分钟后再出来……如果在户外,可以在大树
  • 别让孩子吃冰箱里的5食物
    5种冰箱里最没有营养的食物1、甜饮料:比如瓶装茶、果汁饮料、运动饮料和功能饮料等。它们通常没有营养,但是热量却很充足。建议妈咪把这些甜饮料“赶走”,换成白开水或者新鲜果汁,这些饮料没有热量,能让宝宝保持水分,补充营养。2、加工肉制品:包括午餐肉
  • 怎样成为宝宝的好朋友
    想成为宝宝的好朋友,心态是最基础的。与宝宝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告诉自己“我也是个宝宝”。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从宝宝的角度去看、去想,与宝宝打成一片,成为宝宝的好朋友。1.关注宝宝的需要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
  • 幼儿服用泡腾片死亡给宝宝用药要注意什么
    18个月大宝宝错服泡腾片窒息死亡!最近中央纪录片《见证》这个节目中,播出了一个令人惋惜的事件,一个只有18个月大的幼儿,因为家长用错误的方式给宝宝服用泡腾片,从而导致宝宝出现窒息,最终因为脑部缺氧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抢救死亡。那么,究竟这个家长
  • 7个月宝宝启蒙教育
    按吩咐取玩具目的:扩大认物范围。前提:能听声看物及听声指物后。方法:将玩具3-4种放在宝宝够得着处。大人说:“给我娃娃”,“给我小车”等,让宝宝找到玩具递给大人。如果宝宝还未听明白,或者不知道玩具的名称,大人可以将玩具拿给他,告知名称,再
  • 重阳节的经典诗篇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儿童肺炎吃什么药
    儿童肺炎吃什么药好?这是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儿童体质较弱,因此儿童肺炎治疗是需要家长特别慎重的。现在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了解下,儿童肺炎吃什么药好!儿童肺炎吃什么药之中药篇常用儿童肺炎治疗宜选用:肺炎合剂。其剂方为: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40
  • 如何训练新生儿的听力
    依照传统方法,人们总是把坐月子的母亲和新生儿的房间弄的很安静,生怕有声音吓着宝宝,其实父母们不必为新生儿听到声音惊哭起来而紧张,这种现象是因为新生儿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出各种声响,而且也不知声音从何而来引起的,是正常的神经反射。经过研究实验证实,
  • 三种时尚的另类教育方法
    照顾宠物:培养起责任感父母平时会教育孩子宽容、忠诚的好品质,但常常由于概念抽象,使得孩子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在这方面,宠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专家认为:“养宠物可以培养孩子照顾另一种生物的责任感。照顾狗、猫等,可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感。”譬如,
  • 宝宝为什么不爱吃饭呢
    宝宝不爱吃饭究竟有哪些原因呢?1.家长娇惯孩子现在的孩子受到父母及上一辈、甚至上两辈的疼爱,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习惯也听之任之,无论什么时候,孩子想吃东西就给他吃,孩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有的家长把零食作为哄孩子的工具,哭了
  • 夏季宝宝防暑推荐六大“佳品”
    s1、最佳调味品--食醋盛夏,宝宝的胃口不佳,多吃点醋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对一些原本胃酸分泌较少的宝宝有一定帮助,可增进宝宝的食欲。用醋调味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如用醋凉拌蔬菜,或是用醋腌渍小黄瓜、莲藕、苦瓜,作为夏日餐前给宝宝的开胃小菜,相信
  • 新生宝宝打嗝怎么办
    新生儿打嗝是常见现象。一是由于护理不当,外感风寒,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俗话说是“喝了冷风”而诱发打嗝;二是由于乳食不当,若乳食不节制,过食生冷奶水或过服寒凉药物则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气机升降失常而使胃气上逆动膈进而诱发打嗝;三是由于进食过急或惊哭之后
  • 为什么要给宝宝注射维生素K1
    1、维生素K的功能是什么?维生素K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凝血酶原合成,凝血因子的作用有赖于维生素K,因此维生素K缺乏时,可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出现广泛的出血。人体内所需的维生素K百分之五十到六十都是由肠道内细菌合成,另外百分之四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2、
  • 如何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安全意识之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的积累。家长们要做好督促和检查工作,形成幼儿的自觉动作。比如,吃饭时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入异物,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等等,让幼儿学会自己的
  • 五种动作知晓BB智力水平
    五种动作知晓BB智力水平:一、大运动大运动是躯体活动和姿态反应,也是人体活动的基础。若大运动发育得好,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若大运动发育的差,常为智力底下的早期指标,但不一定都是呆傻病。主要行为模式的出现时间为——抬头90度:3-4个月;翻身
  • 哪些运动让孩子聪明过人
    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视频:常做5种运动宝宝更聪明。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